close


蘇軾《枯木竹石圖卷》‧紙本‧水墨,26.5 x 50.5 公分


〈透得牢關〉村逸


何山守珣禪師悟道偈云:「終日看天不舉頭,桃花爛漫始抬眸。 饒君更有遮天網,透得牢關即便休。」


「終日看天不舉頭」,這不是很矛盾嗎?看天如何不舉頭,又何況是終日看天?雖然桃花已經爛漫開來,若不經過眼睛傳達給大腦,如何知道桃花已經盛開,怎麼說是「桃花爛漫始抬眸」呢?


禪詩的語言特徵很喜歡將「因果」關係顛倒來表示,這點與道家思想很近,正如老子所謂的「正言若反」,以「若反」的方式,表達否定之否定,言相反,理相成,語言不及的思維。若用一般人的理則,必定被綁住手腳,故而不妨打破傳統思維,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悟,去尋其象徵性,否則簡單的句子也覺得高深莫測,不知所云。


蘇軾〈惠崇春江曉景〉詩云:「竹外桃花 三兩 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」,說的就是「終日看天不舉頭,桃花爛漫始抬眸」。竹外桃花雖然只有 三兩 枝,經由回暖的江水,鴨子已經早一步知道春天來了,那麼一睜開眼睛就見到滿地桃花爛漫,不必舉頭看天,也就該知道春天到了,不正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!


很受梁武帝敬仰的傅大士是「禪宗」尚末在中國開枝散葉之前的一位禪師,他有首詩更加矛盾:「空手把鋤頭,步行騎水牛;人從橋上過,橋流水不流。」從人們的邏輯思考角度來看,簡直顛三倒四,像是神志不清的失心話。仔細推敲,又一點都不矛盾,語云:「得放手時須放手,可施恩處便施恩。」這首詩既然用相反的描述,「空手把鋤頭」不就是「把鋤頭空手」?講的就是「空」字,放下、放空;空著的手才能去抓住東西,空著的手才能拿起鋤頭;虛心方能容物,空空如也。


相同的,「步行騎水牛」,騎水牛要步行,不能騎驢找馬,步行的人才能騎上水牛,也可說是步行便無人騎水牛,無人騎水牛乃無人所騎,空也。


末句「橋流水不流」說的是何規律,站在橋上是水在流動還是橋從腳下給沖走了呢?這事似乎很多人有經驗,那是一種錯覺,我想是「心」飄走了。在佛家眼裡,「流」與「不流」是沒有分別的,不也可以說是「水流橋不流」嗎?


文字能夠表達的就不是「禪」。禪宗之緣起,乃依「拈花微笑」之公案,自世尊於靈山會上,迦葉「拈花微笑」而流傳於世,其法旨云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摩訶迦葉。」「不立文字」正是禪的妙法。


禪是生活中的修行,在把鋤頭、騎水牛、吃飯、睡覺裡。修道是沒有束縛,不需道場,如實生活而已。


再回到守珣禪師悟道偈後兩句:「 饒 君更有遮天網,透得牢關即便休」。因為禪宗重視「以心傳心」,儘管有著「遮天網」的阻礙,禪機還是無所不在的。屆時:破初關、過重關、透牢關,真正考驗生死解脫,對諸死亡境尤能無礙無懼,此刻「透得牢關即便休」,自是明心見性,當桃花開滿心中,絢麗的春天就到了


我未悟「佛理」,說的只是口頭禪,透得牢關是宿世修來,有生死解脫能力的有緣人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:「面對朕的人是誰──您到底是甚麼人?」達摩祖師回答「不識」!悟與不悟,各自參詳。 
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