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黃清泰〈觀岸裡社番踏歌〉Ⅱ



雄者作健試身手,雌者流媚誇腰肢。」壯士們「鬥捷」,比賽腳力,健走賽跑,看誰身手矯捷。女子們「箍腰」,展現體態,扭腰擺臀,看誰花枝招展。充滿了青春氣息,這不正是年輕男女求偶的一景嗎!


距躍曲踊皆三百,雞冠斷落鴉鬢欹。」前句描寫原住民歌舞時的大動作與頻繁跳躍(三百)的「距」、「躍」、「曲」、「踊」等踏歌舞步。後句描述舞蹈下來,雞冠的帽子,羽毛斷落,婦女烏黑的秀髮(鴉鬢)傾斜(欹ㄑㄧ)。


「舞罷連臂更踏歌,歌聲詭異雜歡悲。」連臂踏歌是原住民舞蹈的特色,是一種側身踢足邁步,手臂相牽,踏地而歌的舞蹈,歌聲聽來詭異,其中雜有歡悲。詩中不僅存有視覺,更精妙的把聽覺引到另一種無法以常態說明的氣氛中。


乍聞春林弄鶯燕,忽然秋塚嗚狐狸。」黃清泰以「春林弄鶯燕」,「秋塚嗚狐狸」來描寫原住民歌聲,突然聽見悲喜間的音色轉換,不料節奏中又迅速變化。大有〔唐〕白居易〈琵琶行〉中:「嘈嘈切切錯雜彈,大珠小珠落玉盤。間官鶯語花底滑,幽咽泉流水下灘」的妙處。


「酒缸不空歌不歇,落月已挂西南枝。」酒缸酒不空,歡歌舞不歇,月亮已經挂在西南的低枝上,即將拂曉。暗喻天下無不散的宴席。


「我撫此景轉歎息,此輩蠢愚忠義知。」詩到此急轉到作者心思。黃清泰參觀岸裏社番踏歌,頗感欣慰,轉眼間,為這群忠於朝廷部落的一些愚蠢行為感嘆。


昔曾隨我砍賊陣,慣打死仗心不移。」清朝統治臺灣時期,有三大民變規模最大。康熙60年(1721),的朱一貴事件;乾隆51年(1756)的林爽文事件;同治元年(1862)的戴潮春事件。岸裏社曾幫助黃清泰參與平叛林爽文事件,所以作者說昔日曾經「隨我砍賊陣」,是慣打死仗,心志不移的好夥伴


朝廷設屯有至計,莫聽奸民魚肉之。乾隆54(1789)林爽文事件平定後,朝廷認為平埔各族戡亂有功,於是模仿四川屯練制度,擬定「屯番制度」。乾隆55年(1790),總督伍拉納、巡撫徐嗣曾議定實施,全臺計設有大小屯凡十二處。將界外未墾荒埔,會黨械鬥抄封土地,犒賞原住民,實施兵農合一制度。一則保鄉衛民,二則守屯預防「生番」出草。


黃清泰雖任軍職,然而廣求民瘼,觀納風謠。岸裏社擁有大片的可耕地或狩獵林,卻是很少有人認真去開墾。或許是官府給予太多的勞役負擔,抑或漢人移民的大量湧入。所以最後這兩句有著無限關懷之意。在此屯番制度下,岸裏社原住民遭到欺壓侮辱,表達了至深的關切;奉勸族人莫要受到欺騙,任由奸詐之人踐踏!


■心得


〈觀岸裏社番踏歌〉描寫很多岸裏社原住民的風俗習慣,如大耳、鑿齒、黑為美,白為醜。詩中對舞蹈、音樂、歌聲的深刻描繪,亦見功力。最後以父母官的角色堅定朝廷方針,體恤民瘼,關心百姓疾苦。


根據文獻記載(維基百科),清領時期,台灣人口約十萬,歸化之巴則海族就佔有428戶,共3368人。到了明治二十六年(1893),自認是巴則海族只剩下300戶,1611人,岸裏社不到4分之1。如今巴則海族已經完全漢化,有岸裏社血統的人,又有多少人知道呢?


平埔族的消失是環境使然,還是歷史的必然?敷章到此,不禁自問:「台灣同胞的血液裡又有多少民族的基因呢?以此賦得七言絕句一首:



〈讀岸裏史有感〉


基因何似滿台中,多少鄉親本命同。


嶺闊山高無覓處,原民漢化百年融


 




延伸閱讀:黃清泰〈觀岸裡社番踏歌〉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