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藝術還存在嗎


村逸


我不同意「藝術的目的,必須是對社會、宗教具有實質意義」的見解,也不聲援「任何有目的的創作都稱不上是藝術」的論調,更不贊成「『現代主義者』必須和社會保持距離,也不積極「鄉土創作純粹性」的參與。


何謂「藝術」?怎樣的藝術才是好的,怎樣的藝術才是成功的,甚至,「藝術」還存在嗎?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。


尼采在十九世紀時說:「當上帝死了,藝術就要出來取代信仰。」


工業化的社會,拉近了城鄉距離;非人性化的取向,卻使藝術自絕於社會。資本主義和集權主義文化的衝突,影響心靈的單純發展,藝術無法避免地也受到各種文化、思想的影響。藝術家開始反應對這一時代的不滿,於是遠離社會,專注於內心的自我轉化。


在中世紀,藝術是為宗教服務的,隨著十五世紀末義大利「文藝復興」的崛起,開始了「人本主義」的藝術,藝術不再成為神的專利。



達文西-蒙娜麗莎的微笑(文藝復興)


十九世紀中葉後半,「印象派」經由科學實驗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,於是革新藝術觀念,開始追求外界物體的光影與顏色,記錄自然的剎那現象,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以及公式理則:不再汲汲於描繪物件的外在形象,同時也不再執著完整的物象。


 
莫內-蛙塘(印象主義)
 
梵谷The Starry Night(後印象主義)

「野獸派」是二十世紀初最早推創成形的藝術運動之一。1903年後「後印象主義」畫家梵谷底作品在巴黎展出,其表達主觀的感受力,啟動了馬諦斯等年輕畫家心中的那股狂熱。這些人同時也受到「後印象主義」畫家高更的影響,畫作遂逐漸演現出:平塗而沒有明暗的表現、大膽而強烈的色彩互補、簡單而彎曲的景物輪廓線、豐富而撒野式的裝飾性等諸般特質。



高更-黃色的基督(後印象主義)



馬諦斯-綠色條紋的 馬諦斯 夫人(野獸派)


二十世紀初緊接「野獸派」而來的是「立體派」。畢卡索的「亞維農姑娘」是「立體派」的濫觴1907年,畢卡索參觀了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的回顧展後,受到這位「現代繪畫之父」多重視角的影響,以及非洲尖銳雕刻的啟發,把繪畫對象分割成許多塊面,同時呈現出不同角度的各個面塊,看起來像一堆碎片堆放在一個平面上──「野獸派」於焉誕生。



塞尚-靜物(後印象主義)
 
畢卡索-亞維農姑娘(立體派)

綜合前面所述,「印象派」追求光影與顏色,放棄了形狀的完整;「野獸派」實驗色彩的互補,放棄了光線和透視;「立體派」則分割與重組,放棄單一視點與明暗法,景深消失了,而「缺乏穩定統一定位」的畫面,成為其特色。


印象派之後,任何形式、畫派的發展,到最後都會走上「抽象」一途,拋棄自然的模仿,只在顏色上作變化。



康丁斯基-構成第八號(抽象畫)


當所有能表達的技法似乎都已展現完畢之後,1915年象徵「反叛」的「達達主義」出現了!以「意識導向」廣泛的影響近代畫壇,從而開枝散葉。


1917年,「達達主義」畫家杜象用早已存在的現成物品──「小便斗」做為展出作品,命名為「噴泉」。藉此表達「物品離開使用性之後,就可以是一件藝術品」的理念,造成很大的轟動。此外,他還在「蒙娜麗莎」的印刷複製品上,用鉛筆為女主角加上八字鬍,以體現他的另一個主張──「破壞即創造」。


 


杜象-噴泉


或許有人會問:「甚麼是『達達主義』?」「達達主義」是隨手翻開書本得來的無意義名字──隱涵並藉此強調「非邏輯的無意義」的概念。


若用我的方式說明,我會說:「如果寫一首達達內涵的詩,就是:忽略文法,拼湊文字。可以抄襲,但同時也要變造。是一種「反藝術」的藝術。」


因此,1923年以後的一段時間,很多藝術家幾乎不碰藝術,而是下下棋、寫寫藝術評論、參加文學活動。


寫到這裡,或許有人會問:「難道『藝術』已死,『藝術』屍骨早寒,藝術已經終結了嗎?」


這種對於「美」的突破性見解,在十九世紀時已經黑格爾提出了。他認為:繪畫、音樂、詩歌等創作是服務人群的。當藝術已經完全疏離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,欣賞者需經哲學的省思、創作者的答辯纔能認識藝術,那麼,藝術就已經死了。


其實,「事物見解」固然是多角度的,「藝術創作」也是多方向的。創作者和觀賞者都必須漸次調整心態,以融入當代藝術世界中。


身為畫家,除了要技法多變,題材多元,媒材多樣化,更重要的是,必須體察社會脈動,並且關心鄉土、反映時事,詮釋文化,進而匯整我思、我聽、我見而為創作。


如今,觀念藝術與多媒體創構正在茁壯,但也說不定那一階段之後會再興起復古風,那麼,屆時將又進入「新文藝復興」時期,或是重推「古典主義運動」了吧!


註:古典主義運動的幾個時期:


1.羅馬人模仿希臘。


2.中世紀查裡曼帝國模仿古羅馬,造成羅馬式藝術。


3.文藝復興。


4.新古典主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