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《巴爾扎克像》羅丹



〈美的價值〉村逸


美不美不是誰說了算,所謂的「美」,在時空的環境中會有所變遷,在美學的薰陶下會有所不同,故而「美的價值」不能以傳統的觀念看待。


一個未受藝術史影響的人會認為畢卡索、馬諦斯畫的那些女人秀色可餐嗎?一般人的品味在某些方面是與藝術家不同的,人們用自己的觀點去感受藝術,用選美與相片式的角度來要求畫面內容,對大眾而言,美的價值存在可議性,尤其現代的藝術,甚至可以說是「醜」的。


本該一望了然的創作,卻變得越來越深奧,需要通過研究與深思「過程本身」才能進一步探討,有時還要檢索大量的論著,或者實物的重新解構,然而努力還不見得透徹;甚至是否作者本意還是問號!那麼一般的觀眾又如何去欣賞藝術品呢?



受到印象派光影的影響,使用筆觸般的肌理加入雕塑創作的羅丹(Auguste Rodin1840),接受委託製作大文豪巴爾扎克塑像。當他塑造的,《巴爾扎克像》出現後,看見的不是一個西裝筆挺,面容嚴肅,線條講究的學者塑像,而是一尊穿著睡衣、一臉沈思,披頭散髮略帶倦容的巴爾扎克。輿論界一陣譁然,毫不留情的撻伐、指責、謾駡,譏諷此件塑像是「裝煤的口袋」。一年後,報上的漫畫仍然戲謔的說:「人們若是同意將巴爾扎克的骨灰移入先賢祠,去年那座塑像倒是一個理想的骨灰罈。」


自信滿滿的羅丹不受批評所動,依然保留了「巴爾扎克像」,直到他去世(1917)多年後,巴黎市區才將羅丹的「巴爾扎克」塑像立起來(1939)。



        美醜是兩面的,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:「同一事物,同時既是美的,又是醜的。」黃金一般人認為是美的,但是做成盾牌不能禦敵就是醜的。因此也可以說現代藝術創作在一般人眼中是醜的。

宗白華說:「美的價值是寄於過程本身,不在於外在的目的,所謂『無所為而為』的態度。」我深為這個問題迷思,因此享受「過程本身,不在於外在的目的」,然而這個過程本身,縱使沒有美學素養,也有心中的一把衡量的標準,那是甚麼呢?


曾有畫家朋友開玩笑的說:「現在流行看不懂。」能畫到看不懂也不容易,看不懂之間還要有一種畢達哥拉斯所說的「『數』的和諧」,像是音樂的和聲;不懂音樂沒關係,聽起來舒服不就是和諧了嗎? 凌繼堯 先生在《美學十五講》一書中說:


畢達哥拉斯是西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。傳說有一次他路過一家鐵匠鋪,聽到大小不同的五個鐵錘打擊鐵砧發出叮叮噹當的聲音很有節奏,像是一支悅耳的樂曲。他不覺停住了腳步,若有所思地端詳著這些鐵錘,並讓人稱了一下,它們的重量符合一定的比例:6:12=1:2,6:9=2:3,6:89:12=3:4。畢達哥拉斯心中豁然開朗,匆匆趕回家又做了一些實驗,他發現弦長成一定比例時能發出和諧的聲音。於是他得出結論,音樂的和諧是由數的比例造成的。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認為這種和諧就是美。


所以在欣賞一件作品時,觀賞者的「二次創作」,自會在其心中奏起樂章,這樂章,誠如柳宗元所說:「夫美不自美,因人而彰」,美的價值因人、因事、因時間、因民族、因歷史……各有不同標準,各自評分。就如同羅丹,生前的作品被排斥,(這藝術史上的悲劇,已不是第一次)但是,人們思及大文豪巴爾扎克,自會憶起那件雕像故事。如今羅丹的《巴爾扎克像》已被尊重與接受,但是美的價值仍在變化中,不是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