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西格蒙德•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



《作家與白日夢》一書是西格蒙德•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1908年所著。


佛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,猶太人,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,稱為「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」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。


佛洛伊德著有《夢的解析》、《精神分析引論》等。佛洛伊德提出「潛意識」、「自我」、「本我」、「超我」、「伊底帕斯情結」、「性衝動」(Libido)等概念,是二十世紀偉大的思想家。


佛洛伊德認為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慾望和戀母情結(即伊底帕斯情結),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娶父的慾望和戀父情結(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),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。其成就對哲學、心理學、美學甚至社會學、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,被世人譽為「精神分析之父」。


他的理論從誕生到今天,都一直飽受爭議。唯獨「作家與白日夢」是比較沒有爭議的學說。


那麼何謂白日夢?佛洛伊德以一個貧窮的男孤兒為例,當他獲得了某位雇主的應允,在那兒他或許可以找到一項工作。於是那位孤兒按著位址前去,在路上他能陷入白日夢之中,這個白日夢適應於產生他的情境。


幻想的內容:


得到新雇主的贊賞獲得不可或缺的位置。他被雇主的家庭所接納,與主人的美豔女兒結婚,然後他成了行業的董事,開始時是雇主的合夥人,後來便成了繼承者。這個幻想中,做夢者重新獲得他在幸福的童年期所擁有的東西──保護他的家庭,熱愛他的父母和他最初鍾愛的對象。從這個例子中你可以看出,願望如何利用現在的情境,以過去的模式建構出未來的圖畫。


記得台語歌中,有一首《孤女的願望》反映台灣社會從農業過渡到工商,人民離鄉背井之情。曲調明朗輕快,而歌詞是以一個初入社會的少女為主角,表露她對繁華都市、未來的想望與希冀,這首歌謠正是當時所有離鄉背井找工作者的生活寫實,也是大家共同的「白日夢」。


《孤女的願望》是由 葉俊麟 先生作詞,米山正夫所譜的曲子,歌詞內容這樣描寫:


請借問播田的田庄阿伯啊,人塊講繁華都市台北對叨去,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,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,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,阮想要來趕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,也通來安慰自已心內的欷微。


請借問路邊的賣煙阿姐啊,人塊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,貼告示要用人阮想要來去,我看你猶原不是幸福的女兒,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,在世間總是著愛自已打算恰合理,青春是不通耽誤人生的真義。


請借問門頭的辦公阿伯啊,人塊講這間工廠有要採用人,阮雖然也少年攏不知半項,同情我地頭生疏以外無希望,若是少錢也要忍耐三冬五冬,為將來為著幸福甘願受苦來活動,有一日總會得著心情的輕鬆[1]


語詞雖然通俗淺顯,內容卻是動人心弦,更可見台灣人的純潔與堅忍,連白日夢都不敢過於奢求,只在「安慰自已心內的欷微」、「為著幸福」、「有一日總會得著心情的輕鬆」,生命情境中的幸福,就在這一份工作中。這麼「欷微」的願望卻有著無比的希望。


文學的真正快感,就來自我們心靈中張力的釋放。佛洛伊德認為根本在於作家知道怎樣用技巧來克服讀者的厭煩。他說:


不可思議的作家從什麼源頭提取創作素材,他如何用這些素材使我們產生如此強烈的印象,在我們心中激起我們自己根本無法想像的情感。


每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是一個詩人,除非最後一個人死掉,否則,最後一個詩人便不會消失[2]


總而言之,一部作品就像一場白日夢,是童年遊戲的繼續,也是它的替代品。而文學作品也同樣的是「白日夢」的產品,而這「白日夢」若注入感情,則更能夠引人入勝。


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稱作品是溝通作者情感與讀者情感的橋樑,作者寫作必情有所動,讀者閱讀必為作者感動,方是好的作者與作品[3]


宋朝窮極潦倒的詩人楊萬里,也作詩人的白日夢,他有一首〈買清愁〉的詩:


野菊荒苔各鑄錢,金黃銅綠兩爭妍。天公支與窮詩客,只買清愁不買田[4]


將遍地的野菊與四處附著的荒苔,比喻成爭妍比美的銅錢。恐怕這是天底下窮愁潦倒的詩人們,同聲慘然一笑的妙喻了。金黃色的野菊那又圓又黃的模樣,總會令人興起金黃色錢幣的聯想。窮詩客坐擁滿地「菊錢」,日日與「菊錢」為伍。雖然買不起一塊田,卻也滿足了詩人愁緒滿心頭的「白日夢」。


經濟上的壓力自古即有,人的慾望若可用野菊荒苔來買,那該多好。








[1] 蔡琴:《孤女的願望CD專輯》,引自專輯內頁。




[2] 〔奧〕西格蒙德˙佛洛伊德(Sigismund Schlomo Freud)(2007)《論藝術與文學》〈作家與白日夢〉(徐偉、劉成倫譯)。北京市:國際文化出版公司。 (原著出版年:1908)。頁93




[3]陸揚(2001)。《精神分析文論》濟南市﹕山東教育出版社。頁86




[4] 〔宋〕楊萬里〈戲筆〉。毛谷風(1987)。《宋人七絕選》北京:書目文獻出版社。頁216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