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一篇談到的《作家與白日夢》是佛洛伊德的文學思想中,非議最少的論述,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理論起碼可溯到希臘哲學以上;《作家與白日夢》思想背後有著一個根深源長的傳統。佛洛伊德認為:


遊戲中的孩子恰似一個作家,他創造了一個他自己的世界,或者更確切地說,他是用一種新的方式,重新安排了他那個世界的諸事諸物,以使得到更大的快樂。


文學與遊戲的關係至少可以上溯到康得以還的藝術源起於「遊戲衝動說」。《判斷力批判》上卷第43節有以下一段文字:


藝術也和手工藝區別著。前者喚做自由的,後者也能喚做雇傭的藝術。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遊戲,這就是一種工作,它是對自身愉快的。後者作為勞動,即對於自已是困苦而不愉快的,只是由於它的結果(例如工資)吸引著,因而能夠是逼迫負擔的。


    「遊戲衝動說」是康德所提出來的。德國詩人席勒將之發揚光大,席勒認為遊戲與藝術共同的根源是因為多餘的精力。人類第一項任務是為了求生存,過剩精力便拿來進行遊戲。席勒說:人唯有在遊戲中方能算人,也唯有當他在遊戲之時,他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人」。說明了人類除了生存之外,還有藝術的需求,這樣才能稱作完整的人。此學說假定人類具有遊戲的本能,在遊戲發展的過程中,逐漸開拓出藝術的形貌與特質。


以兒童行為來看,過剩的精力倘若得到適當的導引,塗鴉可以成為繪畫的先聲,捏泥巴是雕塑的雛形,至於遊戲追逐、呼喊、敲打也可以是音樂與戲劇的發端。德國文學家席勒以為藝術是「生命力餘裕」的展現。


在席勒看來,藝術的創作必須是有趣味性的,藉由想像參與遊戲,而在遊戲的進行過程中,藝術自然地成形。


席勒把美同遊戲衝動連繫起來。首先,在他看來,遊戲就是相對於強制的力量,也就是一種自由。所謂遊戲衝動就是把感性衝動和理性衝動結合起來的一種自由。


北宋後期,院體畫極為興盛。同時院外以蘇軾為代表的士大夫,興起一股意在抒發情懷的筆墨遊戲之風。此即為後人所稱的文人畫的濫觴。這種繪畫風格奠定了文人畫的理論基礎,在北宋蘇軾、文同、米芾等人的積極實踐和宣導下,文人畫的藝術風格在北宋時期基本確立。


文人畫亦稱「士人畫」,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風格流派,也是文餘墨剩拿來消遣而產生的一種文人遊戲的作品。


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,集文學、書法、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,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,重墨趣,運用墨的乾濕濃淡渾厚蒼潤之微妙變化,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。


相同的題材,可以通過具有不同含意的題款,揭示出每個畫家(或同一個畫家不同作品)的不同心思與藝術追求,是一項集體潛意識的文化遺傳。



上為文同墨竹


文同——北宋著名畫家、詩人,與蘇軾是表兄弟,善畫墨竹,注重寫實,被後人尊稱墨竹繪畫的鼻祖。


 


參考書籍:


陸揚(2001)。《精神分析文論》濟南市﹕山東教育出版社。


(〔德〕伊曼努爾˙康得(Immanuel Kant)《判斷力批判,上卷》,宗白華譯,商務印書館。1987年。


高宣楊(1999)。《後現代論》台北市:五南圖書出版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