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鹿港一景:牽手  王志雄膠彩畫  30F



泉州古巷  王志雄膠彩畫20F


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


〈鹿港〉黃炳南


鄉音無改泉郊在,滿地紅甎不見天。


昔日繁華誇二鹿,港門今已變桑田。


黃炳南(1875-1956),字純青,幼名丙丁,晚號晴園老人。臺北樹林人。幼年聰慧過人,十二歲作八股文,受業王作霖。曾組「詠霓詩社」,加入「瀛社」,並創「薇閣吟社」、「心社」。晚年撰寫年譜、詩草、文存,僅成《晴園詩草》上卷。


〈鹿港〉一詩創作於昭和8年(1933),為首句不押韻的七言絕句,韻腳為「天」與「田」,載於《臺灣日日新報》。


首句「鄉音無改泉郊在」,點明了鹿港移民多來自大陸沿海地區,以泉州籍居多(早期泉州三邑人佔80%)。原鄉的泉州音韻,雖經百年,依然鮮明,是鹿港居民的一大特色,至今仍保存著部分腔調。


「泉郊」:郊是貿易公會,由多家商行組成。鹿港昔日有「八郊」,泉郊設於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是八郊中規模最大的,稱為「海濱領袖」。主要交易地區為泉州,故以「泉」郊稱呼。主要成員有「日茂行」、「長發行」、「泉勝行」等,八郊中目前僅存泉郊「金長順」,現為私人會計事務所。


次句「滿地紅甎不見天」:「不見天長街」長1公里,正式名稱為五福街,大約位置在現今鹿港鎮的三山國王廟到和興派出所間,為今日鹿港鎮中山路,曾是台灣最長的商店街。


當年商號為防氣候變化,街道兩旁協同蓋起涼亭,讓來往的商人免受日曬雨淋之苦。長街中間以天窗採光,鋪設「滿地紅甎」,成為極有特色的隧道式商街。「不見天」見證了鹿港商業史的顛峰,後來因為海岸淤沙,商業發展也逐漸沈寂。


昭和4年(1929),日本人以交通不便、市容落後、透風不佳、衛生不好為由,進行市區改正;昭和9年(1934)完成拓寬道路。「不見天長街」走入歷史,只存兩旁老屋為歷史見證。黃炳南創作此詩之際,「不見天」拆除不久,本詩應是慨嘆,也是惋惜。


第三句「昔日繁華誇二鹿」,有時不我與的感喟。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,是臺灣與大陸之間,港口直線距離最近的,港闊水深,盛極一時。雍正元年(1723)彰化設縣,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)官方設為港口,與福建蚶江開渡,相互往來,鹿港慢慢成為商貿大鎮,行郊雲集,是鹿港的黃金時期。當年為全臺第二大城,因此有「一府(台南)、二鹿(鹿港)、三艋舺(萬華)」之稱。


末句:「港門今已變桑田」:鹿港本為河港城市,當年濁水溪由鹿港出海,船隻可以直接出入台灣海峽。然而世事多變,港區的泥沙快速淤積,嘉慶中葉後,船隻已經無法通行。溪流的氾濫加速港口的淤塞,無奈「港門今已變桑田」,讀來無限感嘆!


鹿港雖然沒有過去的風光,保守的小鎮卻是充滿了古典氣息。那麼多老建築、古文化、舊風俗,都一一得到保存。人云:「兒孫自有兒孫福」,鹿港城區留有那麼多古蹟,也是先人奮鬥的成果。筆者有所感觸,步作者韻,得七言絕句一首,以為臆見!



次黃炳南〈鹿港〉



滄海風雲多往事,繁華可待且由天。


泉郊尚有金長順,莫問營商抑種田。







以上鹿港街景三張  攝於2010-12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