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


〈沙轆行〉劉良璧


曉出彰山北,北風何淒涼。晚入沙轆社,社番何踉蹌。


十年大甲西,作歹自驚惶。牛罵及大肚,挺而走高岡。


蠢爾無知番,奮臂似螳螂。王師一雲集,取之如探囊。


憶此沙轆社,先年未受創。王丞為司馬,撫綏得其方。


孫公為副臬,恤賞不計量。為言北路番,無如沙轆強。


馬牛遍原野,黍稷盈倉箱。麻踏如飛健,牽手逞艷粧。


倘為千夫長,馭之衛疆場。張弓還挾矢,亦可壯金湯。


奈何逢數奇,職守失其綱。勞役無休息,銖求不可當。


窮番計無出,挖肉以醫瘡。支應力不給,勢促乃跳梁。


一朝分箭起,焚殺自猖狂。蠻聲振半線,羽鏃若飛蝗。


調兵更遣將,蕩平落大荒。危哉沙轆社,幾希就滅亡。


皇恩許遷善,沙轆奉改為遷善社,


牛罵改為感恩社,大甲西改為德化社,生者還其鄉。


番婦半寡居,番童少鴈行。嗟乎沙轆番,盛衰物之常。


祗今防廳廨,荒煙蔓道旁。造物寧惡滿,人事實不臧。


履霜堅冰至,易戒惡可忘。夜深風颯颯,獨坐思茫茫。


司牧人難得,惘然太息長。


 


清代文獻稱土著聚落為「社」,漢人聚落為「庄」。沙轆社平埔族為台中市沙鹿區的先住民,屬於巴布拉族(Papora或拍瀑拉),分佈於大肚山西麓平原一代。與沙轆社同屬巴布拉族的尚有牛罵(清水)、大肚(大肚)、水裡(龍井)四社。沙轆社在康熙統一臺灣後,隸屬諸羅縣,雍正元年(1723)改隸彰化縣。因第一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北巡至此而回,亦稱為「迴馬社」。


本詩描寫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平埔族起義事件。強悍的巴布拉族,在荷蘭、明鄭和清領時期都有被討伐的記錄。1731(雍正九年)1732年,巴布拉族聯合大甲西社,反抗漢人的抗清事件,是歷史記載裡最大的平埔族民變。劉良璧寫這一首詩的時候,事件已經結束,沙轆社幾乎屠殺殆盡。據史籍記載,沙轆社更名為遷善社後,號召歸來的只剩番丁五十五人。讓我們藉此「讀詩」的機會,好好瞭解一下歷史真相。


 


〈沙轆行〉是一首詠史的五言古詩。作者劉良璧16841764,字省齋,湖南衡陽人,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舉人,雍正二年(1724)進士。雍正五年(1727年)由連江知縣轉任諸羅知縣,後轉任福建分巡臺灣道。詩人自註,本詩寫於乾隆五年(1740),收在《全臺詩》第貳冊。


詩文開頭「曉出彰山北,北風何淒涼。晚入沙轆社,社番何踉蹌」作者早上從彰化城出發,往北而來,寒風是何等的淒涼。到了沙轆社,天色已暗,只見沙轆番社東倒西歪,十分狼籍。「踉蹌」音ㄌㄧㄤˋㄑㄧㄤˋ原意是走路歪斜搖晃,在此可衍伸為部落的倉皇狼狽。


十年大甲西,作歹自驚惶。牛罵及大肚,挺而走高岡。」雍正十年(1732),發生長達一年的大甲西社番亂(又稱林武力之亂)。故說「十年大甲西」。卻沒有說明事件原因,只說為非作歹者自身驚慌失措,擔心害怕。


事因清廷官吏腐敗,指派大甲西社勞役過重,番民群起反抗,演變成武裝抗清行動,殺傷衙役兵丁,燒毀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門,同知張弘章逃逸。


雍正十年(1732年五月,為求立功的「福建分巡臺灣道」倪象愷的劉姓表親,將大肚社前來幫助官府運糧的五名「良番」斬首示眾,謊稱是大甲西社的「作亂生番」,為此請功。大肚社的「良番」們群湧至彰化縣城抗議,馬虎的知縣推卸責任。氣憤的大肚社,聯合沙轆、牛罵在內的十餘平埔族群(今之地理位置南從大肚北到通宵,東至潭子),約兩千餘人圍攻彰化縣城。演變到最後,幾乎中部地區(今彰化縣、台中市)的平埔族都譁變起來。這就是「牛罵及大肚,挺而走高岡」的原因。


蠢爾無知番,奮臂似螳螂。王師一雲集,取之如探囊。」這幾句都是富麗堂皇的官話。笑稱這群愚蠢的無知番,螳臂當車,不自量力。清軍一到還不是探囊取物,如入無人之境。(待續劉良璧〈沙轆行〉)



(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參考維琪百科與沙鹿鎮誌)


 




《番社采風圖:甘蔗》18世紀/37 x 28 x 2.5 cm/畫/央圖臺灣分館藏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村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